1.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2.顶的组词大全(约50个) 顶的词语解释_顶是什么意思?

3.戏曲中''过门''的含义是什么?

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什么意思

5.顶真什么意思

6.急需陶渊明的《责子》和《拟挽歌》的鉴赏

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顶针续麻的说法正确的是-顶针续麻是什么意思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他写作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所重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主要写在他贬官永州时期。柳宗元是一个很有热情的政治家,他和刘禹锡等人一起,参与了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当保守派的迫害全面来始的时候,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谪居边远地区的生活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唐朝时这里被人们看成是一个蛮荒之地。周围虽有不少的奇山异水,但是因为人迹罕至,所以没有被人们发现。柳宗元来到这里以后,心情抑郁,就常常用探幽寻胜,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他非常惊异地发现了永州的自然山水非常悠美,使他流连忘返,并生发为文字。他连着写了好多篇游记,特别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八记中的第一篇文章。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间隔了一条湘江。它从朝阳岩起到王茂岭止,绵延数里之长。这篇游记它的题目就很耐人寻味。文章既然写游西山的经过,那为什么不像一般作者那样,起一个叫《游西山记》的题目呢?有人说可能考虑到作者在游西山的时候还饮酒取乐,以酒来助游兴。那他为什么不起一个《宴游西山记》的题目呢?看来这篇文章题目“始得”二字,定有奥妙。“始”,开始。“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笔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个意思:

一是这篇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为八篇的开头。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于作者游览永州并不是从游西山开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经到过一些地方,并且也写过一些记载游览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过一个祠庙“八华寺”,并发动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西亭。他还写了一篇《永州八华寺新作西亭记》的散文。但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那么“始得”这两个字就非常郑重的标明了游览西山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

三对作者有特殊意义。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我认为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应仔细加以体会。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具体安排是,先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这样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自余为僇人”到“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1自然段结束。这里并没从“始得”二字落笔直接写游览西山。这部分没有涉及到游西山的内容,而是先写平日的游览,即游西山以前的游览活动。

文章一开头,先交待了自己当时的身份和处境。这是一种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处境,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具体背景。“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余”,第一人称代词,作者自指。“僇人”,罪人。“僇”同“戮”,即杀戮。因柳宗元在革新活动中得罪了皇帝成为朝廷的罪人,被贬官到永州,所以自称为“僇人”。“是”,指代词,此,这。“是州”,此州,指永州。永州是个荒凉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这里,与自己的战友隔绝,音信皆无,所以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当然是常常恐惧不安的。这几句说,这是我成为朝廷罪人以后,住在永州这个地方,常常恐惧不安。

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所以他写:“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慢慢而游。”“其隟也”在句中充当状语。“隟”,空隙,闲下,空闲。这是说,每当自己政务之余,偶有空闲的时候,到处走走、玩玩。

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施施”“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两个“而”字是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前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间的“地”。“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日”,天天,每天。“其徒”,泛指同游的人,不一定专指他的仆从。“入”,走过,穿过。“穷”,本义终极、尽头,这里用作动词,是寻根追源的意思。“回”,弯曲。“穷回溪”,意思是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头。“幽泉怪石”,这就是作者所要寻访的自然山水。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游兴之浓。这里连用了三个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每个句子里边都用一个动词,与“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读起来有一种运动节奏感。这三个短句又简洁地概述了游览过程。

下面写平日的宴游之乐。“到则披草而坐……觉而起,起而归。”“披”,分开,把草拨开。“倾壶”,把壶中酒倒光。“更”,更加,进而。“更相枕以卧”比“披草而坐”更进了一步。所以说“更”。“枕”,用作动词,枕靠枕相济。“相枕”是动词“卧”的行为方式作状语。中间加“以”,连词,相当于“而”。“意”,内心活动,因心中有所思,于是便有所梦。这就是“意有所极”,而“梦亦同趣”的意思。“趣”通假字,同“趋”。“觉”,梦醒,相对上句梦而言。这几句说,到了就分开杂草坐下,倒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相互枕靠着躺下,一躺下就常常做梦,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睡醒了就起身,一起身就回城。

这一节写作者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以幽泉怪石为伴,根本无意于留恋山水景色,他寻访山水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现实世界,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险恶处境。而我们读这几句的时候,是否会感到这些语句有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呢?这是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方法(上句尾与下句头用的是同一个字)这样就上下勾连,连贯而下。“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有助于表现游览者那种要有所忘怀,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它概括了一个接一个的漫游活动,略去了无关紧要的交待性叙述,强调了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和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经心的心情。“以为凡是,皆我有也。”这是对第1段课文的总结。“以为”,认为。这两字表明这是作者的主观结论。而“以为”如何如何,就被第2段内容否定了。“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又领起第2段课文。这几句说,我自以为永州的山水凡有点特别形态的,都被我游遍了,却从来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异。而且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态。作者没有看到西山、游览西山,所以说“未始知西山怪特”。这是从反面来扣住题目里“始得”二字。

下面我们从全文结构上来分析这段文字的作用。写过去游览的情形好像与游览西山没有关系。所以有人提出这段文字是否多余?笔者认为作者先写未得西山,再写始得西山,这样安排会使游览西山的内容更加突出。这种写法古人称之为“反笔写法”。反笔即陪衬的手法。现在称之为“铺垫”“反衬”“侧面烘托”。它可以突出始得西山非同寻常。这“非同寻常”一方面指西山本身形状很怪特;另一方面也是指作者游览西山以后,他所得到的感受非常独特,是过去从来未曾体验过的。这样的结构安排,前人曾评论说:“篇中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尽管第1段没有从正面入题,但和后面游览西山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这第1段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作者在布局结构方面的匠心所在。

顶的组词大全(约50个) 顶的词语解释_顶是什么意思?

顶的拼音 顶的解释 顶是什么意思

1、顶字的拼音是dǐng ; 2、 顶字的解释:(1)(名)人体或物体上最高的部分:房~。(2)(动)用头支撑:~缸。(3)(动)从下面拱起:苗把土~起来了。(4)(动)用头撞击:羊~人。(5)(动)抵住:~上门。(6)(动)对面迎着:~头。(7)(动)顶撞:小王~了领导几句。(8)(动)担当;支持:最近太忙;我有点~不住了。(9)(动)顶替:~名儿。(10)(动)指转让或取得企业经营权、房屋租赁权:~出去。(11)(量)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一~帽子。(12)(副)表示程度高:~喜欢这支歌。(13)(副)同方位词合用;表示方位的极端:~上头。

精选部分顶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1、丹顶鹤造句:这是一片霜封的舞台,汇集了丹顶鹤,大天鹅,梅花鹿,雪猴等动物。日本能够将他们对动物的古老崇敬转化成现代的动物保护吗?

解释:见〖白鹤〗。

2、冒顶造句:对锚杆支护引起的一起冒顶事故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顺巷断层对锚杆(索)支护的影响,对同类巷道的支护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解释:开矿时,矿井中的顶板塌下来。

3、顶角造句:实验测量一种空中缩比目标模型后向散射激光脉冲回波功率,获取该缩比目标激光脉冲后向散射功率随接受天顶角的变化曲线。

解释:三角形的底边所对的角或锥体的底面所对的立体角。

4、千斤顶造句:我们在过了巴内特山客栈十英里的地方爆了胎,换胎时有一只轮胎螺丝滑了牙,千斤顶不好使,备胎的质量又很可疑,再加上气温高达38摄氏度,使我们耽搁了很多时间。

解释:顶起重物的一种工具,通常用的有液压式和螺旋式两种,在安装、修理机器等工作中常用。简称千斤。

5、顶针造句:公司主要经营:生爪、成型圈、拉钉、研?机、卡盘顶针、虎钳、铣刀研?机、钻头研?机、圆锯机、铣刀、钻头、刀杆、筒夹等产品。

解释:<轻>(~儿)做针线活时戴在手指上的工具,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上面有许多小窝儿,用来抵住针鼻儿,使针容易穿过活计而手指不至于受伤。

6、顶嘴造句:当你第一次恋上一个女孩时,我希望你会受到朋友们的嘲弄;而当你跟你母亲顶嘴时,希望她叫你尝一尝象牙肥皂的滋味。

解释:<口>争辩(多指对尊长)。

7、打顶造句:打顶时间的早晚和留叶数的多少对中、下部叶片大小影响较小,但影响这些部位叶片的单叶重,对上二棚及顶叶的开片及单叶重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解释:见〖打尖〗2。

8、顶芽造句:采用砂培和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在营养生长阶段切除顶芽和叶片损伤对烟株生长、体内烟碱浓度、氮浓度及吸氮量的影响。

解释:长在植物主茎顶端的芽。

9、顶端造句:有了看板,如果来了一个紧急的请求需要实现,或者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户故事,团队只需把它放在队列的顶端即可。

解释:(1)最高最上的部分。(2)末尾:我们走到大桥的~。

10、顶用造句:她的头上戴著一顶用半开的玫瑰花蕾串成的花冠,几条精致的金项?轻巧地缠绕在颈子的四周,身上罩一件几乎垂到衣服下摆的透明轻纱。

解释:有用;顶事:小牛再养上一年就~了|这件事需要你去,我去不顶什么用。

11、顶叶造句:福尔克得出结论,爱因斯坦作为一位“综合思想家”的才华可能来自于其顶叶皮层非同寻常的构造。福尔克将自己的报道写进正在印刷中的《进化神经科学前沿》一书。

解释:(1)大脑皮质的一部分,在额叶和枕叶之间。(2)生在茎的顶端的叶子。

12、顶风造句:船上共有101名乘客,其中有99人获救,这多亏了附近哈特利湾(artleyBay)居民的鼎力相助,他们在黑夜中顶风冒雨的将渔船开到海上营救被围困的乘客。

解释:2跟(人、车、船等)前进的方向相反的风。

13、顶风造句:船上共有101名乘客,其中有99人获救,这多亏了附近哈特利湾(artleyBay)居民的鼎力相助,他们在黑夜中顶风冒雨的将渔船开到海上营救被围困的乘客。

解释:2跟(人、车、船等)前进的方向相反的风。

14、顶棚造句:动物入侵的问题在1999年达到极致。在两名德国选手博里斯?贝克尔和尼古拉斯?基弗的比赛中,鸽子两次从正面看台的顶棚俯冲下来"轰炸"球场。

解释:天棚①。

15、屋顶花园造句:其他的绿色运动包括屋顶花园、蜂窝以及利用餐厅食物残渣在屋顶进行堆肥项目。这家夜总会的垃圾填埋转移率达到89%。

解释:高楼大厦顶上的游艺场或茶座。

16、顶板造句:这几个女孩用一块从四驱越野车上切下的顶板制作了一架简易雪橇。她们在小丘底部停不住雪橇,撞穿了一层铁丝网,然后挂在了另一层上。

解释:矿井内巷道顶上的岩石层。

17、秃顶造句:毕竟,坏人永远不是秃顶、身材矮小、瘸子、独眼龙、伤痕累累,就是有什么其他地方不对劲,以便能把他同我们这些十全十美的观众区分开来。

解释:2脱落了大量的头发的头顶。

18、秃顶造句:毕竟,坏人永远不是秃顶、身材矮小、瘸子、独眼龙、伤痕累累,就是有什么其他地方不对劲,以便能把他同我们这些十全十美的观众区分开来。

解释:2脱落了大量的头发的头顶。

19、顶点造句:中国最大三家银行发布业绩称,第一季度利润大幅增长。这可能是今年的顶点,原因在于 *** 抑制贷款增长和应对通胀的措施已开始收到成效。

解释:(1)三角形中顶角的两条边的交点或锥体的尖顶。(2)最高点;极点。

20、尖顶造句:然而,如果在建地基的时候,你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考虑“尖顶那块石头将会怎样”这个问题上,那么你所建的东西怕支撑不到砌尖顶石的那一天。

解释:顶端,顶点。

21、绝顶造句:尽管听起来未免太简单,算不上是个好建议,但我的诸位同学仅靠耳朵听就能把老师一堂又一堂课的主要内容记住,真是聪明绝顶,令我佩服。

解释:(1)极端;非常:~聪明。(2)<书>最高峰。

22、顶梁柱造句:伯纳德-马多夫事件的败露?这位精明的投资者(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认为),人们敬仰的慈善家,社会的顶梁柱原来是披着羊皮的狼?震惊了全世界,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

解释: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23、头顶造句:一连好几个晚上他们到达约会地点却只能面无表情地与方擦肩而过,因为巡逻兵会从拐角处过来,要不就是直升飞机在头顶盘旋着。

解释:头的顶部。

24、顶替造句:他们控球的时间短到连测试利物浦18岁防守队员丹尼尔(DanielAyala)因顶替受伤的马丁(MartinSkrtel)的首次亮相的机会都没有。

解释:顶名代替:冒名~。

25、顶峰造句:甚至在本周的反弹之后,2008年该市场股票市盈率已达到14倍?这并非特价,但与2007年顶峰时期相比,已远远低于当时平均40倍的市盈水平。

解释:(1)山的最高处。(2)比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最高点:攀登科学的~。

26、灭顶造句:萨摩亚气象官员说明,部分罹难者因第二波海浪卷上岸而灭顶丧生,当时他们正在捡拾遭第一波海浪冲走的鱼群。

解释:水漫过头顶,指淹:~之灾(比喻致命的灾祸)。

27、顶撞造句:1997年担任Novell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时候,施米特又顶撞微软,Novell销售的软件使企业的个人电脑能够在一个网络中互相连接。

解释:用强硬的话反驳别人(多指对长辈或上级)。

28、顶礼造句:当然,Facebook已经被当作最伟大的社会化平台被顶礼膜拜(一个甚至连Google都会感到害怕的站点),但选择只在适度的时候才显得美好。

解释:跪下,两手伏在地上,用头顶着所尊敬的人的脚。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崇敬,现多用于贬义)。

29、顶头造句:2005年斯特雷夫因为与其圣戈班集团的顶头上司让?路易?贝法意见不合而辞职,一年后他又因为和欧洲宇航防务集团董事会发生冲突而从客机制造商空客的首席执行官这一炙手可热的位置上下来。

解释:迎面:~风。

30、透顶造句:这一次的故事最多只能说还不够糟糕透顶,于是我后来又试讲了一次,这次是我又仔细研究过之后。不过结果还是一样,观众的反应和前一次没什么两样。

解释:达到极端(多含贬义):~|腐败~|糊涂~。

31、山顶洞人造句:中国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最多的国家,其中重要的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

解释:古代人类的一种,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化石在1933年和1934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中。

32、顶视图造句:接下来,如果你将顶视图和右侧视图向前翻折的话,你就会得到一个能够显示该物体三视图的正交正投影。

解释:见〖俯视图〗。

33、顶骨造句:然后他们会转换到另一个叫做颞部顶骨连接部位的系统,在那里他们会在整个大脑电路里展开google式搜索,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释:头顶部的骨,略呈扁方形,左右各一块。

34、顶事造句:与此相对的,规范用户在目前登录的会话中,穿过供给顶事的管理员证据,也将取得实施管理级任务的能耐。

解释:(~儿)能解决问题;有用:别看他年轻,干起活来可~呢|多穿件夹衣也还~。

35、顶箱造句:当车顶升起后,可变软车顶箱提供了更大的行李空间。当绝尘而去之时,你能通过防刮矿物玻璃看到被远远地抛在身后的车辆。

解释:<方>立柜上面的小柜。

36、顶升法造句:介绍了在轴系按校中计算安装后,通过顶升法检测轴系中轴承所承受的负荷,来检查轴系安装是否正确。

解释:安装预制好的楼板、屋架或屋盖的一种施工方法,即用起重工具把楼板等从地面逐渐顶起提升到设计位置,并加以固定。

37、桅顶造句:西斯潘尼奥拉号停泊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上,从桅顶到吃水线清清楚楚地映在水中,桅杆顶上挂着海盗的骷髅旗。

解释:桅杆的顶端。

38、出顶造句:本文在研究顶驱控制器操作过程的基础上设计出顶驱司钻操作台模拟机,该模拟机能模拟顶驱司钻操作控制台的大部分功能。

解释:<方>旧时指把自己租到的房屋转租给别人。

39、顶真造句:元杂剧中所能看到的智力游戏主要有下围棋、行酒令、拆白道字、顶真续麻等等。

解释:<方>认真:大事小事他都很~。

40、顶子造句:系统总结了三个顶子钼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控制因素、矿床成因,并分析归纳出该矿床赋存富集规律,确定了该矿床的找矿标志。

解释:(1)亭子、塔、轿子等顶上的装饰部分。(2)顶珠。(3)房顶:挑(tiǎo)~(拆修房顶)。

41、拿大顶造句:吃汉堡、拿大顶有朝一日都有可能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而人们的瞬间思想、意识是永远不能放在一起进行比赛的。

解释:见〖拿顶〗。

42、灰顶造句:太阳把它的灰顶照得黄黄的,使我想起了夏天。我说不出为什么,只是一霎时,一股孩子时的情感涌进我的心里。

解释:抹(mò)石灰而不盖瓦的房顶。

43、顶天立地造句:当手握手术刀的时候,外科医生是控制力超强的怪物,感觉自己不知疲倦毫无畏惧,感觉自己昂堂八尺顶天立地。可是一旦离开手术室,一切的完美和美好的控制力将支离破碎毁于无形。

典故: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44、冒名顶替造句:在苏格兰场和国际刑警的配合下,亚历克斯在潮水般的错误线索中、在不断与冒名顶替者和外国探员打交道的过程中一路过关斩将,查清了罪恶的根源。

典故: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假冒别人的姓名,代他去干事或窃取他的权力、地位。

45、绝顶聪明造句:后来,无论何时,当裁判官必须做艰难决定的时候,他对大家宣布,“我们将请教我的妻子,因为她是一个名聪明的妇女,绝顶聪明。”

典故:绝顶:极端。形容异常聪明。

46、灭顶之灾造句:虽然大星星生活的森林地区受到的影响不是很大,但生活在尼拉贡戈火山附近森林里的黑猩猩和另外的野生动物将面临灭顶之灾。

典故:灭顶:水漫过头顶。指被水淹。比喻毁灭性的灾难。

47、顶礼膜拜造句:当然,Facebook已经被当作最伟大的社会化平台被顶礼膜拜(一个甚至连Google都会感到害怕的站点),但选择只在适度的时候才显得美好。

典故: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48、醍醐灌顶造句:你要做的只是去接受经验,对一生相随的人付出关爱,并将你学到的应用到生命中的其他关系和方方面面中,爱情令人盲目,而友谊却能醍醐灌顶,据说如此。

典故: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49、泰山压顶造句:投资者越来越担心更严厉的监管将有如泰山压顶,而一些交易所买卖基金(ETF)的回报率也让人失望,这些因素都迫使投资者往其他市场寻找机会。

典故:比喻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打击。

有关顶字组词的词语列表 顶的组词 顶怎么组词 顶的多音字组词 顶字组词

平顶、拱顶、高顶、绝顶、雀顶、然顶、起顶、顶帽、顶公、顶逆、顶期、顶毛、顶承、顶瓜、顶阀、顶租、顶命、顶子、顶搭、顶缸、顶髻、顶多、顶号、顶部、顶大、顶尖、顶证、顶芽、顶代、顶礼、顶点、顶价、顶替、顶相、顶角、顶颠、顶名、顶丝、颠顶、顶箱、顶收、承顶、五顶、头顶、歇顶、卸顶、雪顶、衣顶、缨顶、珠顶、护顶、鹤顶、封顶、灌顶、贯顶、峰顶、焚顶、顶费、顶牛、顶颈、顶马、顶端、顶板、兜顶、顶球、顶补、顶抗、顶级、顶戗、顶冕、顶翎、顶脖、顶拜、顶感、鹿顶、帽顶、冒顶、灭顶、摩顶、燃顶、穹顶、盘顶、拿顶、晶顶、饯顶、尖顶、极顶、灰顶、红顶、踵顶、翎顶、炼顶、顶首、顶望、顶谒、顶选、顶趟、顶债、顶上、顶注、顶账、顶烟、顶桩、顶职、顶托、顶踵、顶事、顶指、顶凶、顶天、顶饰、顶手、顶制、顶色、顶受、顶陷、不顶、顶药、丹顶、到顶、打顶、出顶、冲顶、秃顶、天顶、树顶、山顶、圩顶、望顶、桅顶、屋顶、透顶、颓顶、云顶、攒顶、皂顶、枕顶、谢顶、秀顶、压顶、顶灯、顶风、顶撞、顶班、顶浆、顶疮、顶碰、顶针、顶杠、顶棒、顶带、顶骨、顶奏、顶门、顶棚、顶佛、顶祝、顶珠、顶真、顶少、顶戴、顶谢、顶嘴、顶柜、顶心、顶趾、顶结、顶用、顶银、顶头、顶索、顶层、顶虫、顶呱、顶冒、顶盘、顶格、顶数、顶线、顶换、顶颡、顶挡、顶包、顶梁、顶老、顶峰、顶额、顶杆、顶笔、顶篷、顶发、顶批、顶罐、顶个、顶对、顶缺、顶罪、顶隔、顶类、顶岗、顶敬、顶触、顶巅、顶皮儿、顶门心、顶梁柱、顶门杠、顶门儿、顶瓜皮、顶门眼、顶牛儿、顶水点、顶趟儿、顶视图、顶砖头、顶头风、雨顶子、玉皇顶、朱顶鹤、祝顶红、珊瑚顶、水晶顶、头顶头、不顶事、三顶拐、丹顶鹤、顶头钱、顶上巢、顶柱子、顶心雷、顶生王、顶阳骨、蝼顶金、蓝顶子、卷棚顶、鹤顶鸟、鹤顶红、空顶帻、拿大顶、顶门户、顶括括、顶梁骨、顶门针、顶刮刮、佛顶珠、高顶帽、对顶角、鹤顶梳、重顶帐、柱顶石、头顶心、宝石顶、顶花皮、顶膛火、顶呱呱、顶头子、顶盖花、顶搭子、顶门杈、顶门火、顶门子、顶门骨、千斤顶、机顶盒、红顶子、鹤顶草、佛顶菊、劈头盖顶、摩顶至踵、顶门一针、顶门立户、顶冠束带、顶名替身、顶天立地、顶名冒姓、顶针续麻、顶天踵地、捱三顶五、捱三顶四、挨三顶五、挨三顶四、乌云压顶、糊涂到顶、焚香顶礼、燔香顶礼、顶门正眼、顶风冒雪、骑马顶包、平顶山市、片云遮顶、摩顶至足、摩顶放踵、磨踵灭顶、灭顶之灾、冒名顶替、亮蓝顶子、开顶风船、尖顶木驴、绝顶聪明、捐躯摩顶、顶踵捐糜、顶头上司、顶针绪麻、顶头银两、顶踵尽捐、顶香请愿、三花聚顶、山顶洞人、醍醐灌顶、泰山压顶、犀顶龟文、屋顶花园、圆顶方趾、灼背烧顶、顶门针子、顶礼慈云、顶真续麻、顶盔掼甲、顶礼膜拜、顶门上司、顶门壮户、顶门上一针、万字顶头巾、自顶向下设计

戏曲中''过门''的含义是什么?

过门?是贯串连接曲首、曲尾和句、逗之间唱腔中断处的器乐伴奏。古老剧种比如昆曲就可以不用过门。自明末清初?时尚小令?用于戏曲以及梆子、皮簧等板式变化体剧种出现后,才有了伴奏过门的运用,并成为戏曲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过门分起调过门、句间过门和曲尾过门。过门与唱腔的感情、风格紧密相联,与角色的动作、思想过程互相补充、互相依赖,并有灵活多变、能长能短、可续可断的特点。起调过门有引领唱腔、规定调高、板式、速度等功能。句间过门在音乐上有配合唱词,分清逗句韵协,联接逗、句、段之间感情,陪衬角色的唱、做、制造气氛,烘托情绪等功能。曲尾过门有补充全曲感情之不足,联接动作与念白的气势,并意味着一曲结束。

经过历代各剧种乐师的辛勤创造,过门有下列艺术处理手法:

①重复式,将前面的唱腔片断加以重复或再现。

②承递式,俗称?顶针续麻?,即承递前一逗尾或句尾一音、数音,并加以发挥。

③律动式,即以某一固定音型作连续反复或变化反复。

④韵音式,过门的旋律,以前一唱腔的终止音或中结音为中心进行活动,并使这一音在每一小节的强拍上重复出现。某些剧种的?行弦?,即由此扩展而来。

⑤填充式,俗称?垫头?,系将唱腔分逗所造成的空隙,予以填补。

⑥延续式,唱腔与过门的旋律完全不同,但彼此紧紧相依,一气呵成,难以任意增删。

从过门的功能上看,它又有连接、转折(转板式或转换宫调等)、分清句逗,以及配合舞蹈性的身段动作等作用。过门一般均由伴奏的文场乐器担任,有时也衬以锣鼓。有时清唱与伴奏过门逐句交替,俗称?清唱清补?。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什么意思

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 ,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dǎo)衣砧上拂(fú )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全唐》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荒*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藻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四杰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对四人却十分轻视,说士人要有远大前程,首先靠器识,其次才是文艺。王勃虽有文才,但浮躁浅露,不象享受爵禄的材料。杨炯大概可以做个知县,其余人能得好就算不错了。这些评说足见新诗的发展道路艰难。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平新诗发展之路,初唐四杰是有贡献的,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宋之问、阎朝隐等宫廷幸臣成了诗坛上一伙把头式人物。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的确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国“八大样板戏”。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满意请采纳

顶真什么意思

顶真的意思介绍如下:

1.认真:大事小事他都很~。

2.一种修辞手法,用前面句子结尾的词语作下面句子的开头,邻接的句子首尾蝉联。也作顶针,又叫连珠。

顶真的汉语拼音读作:[?dǐng zhēn?]。

顶真的相关造句如下:

1、我们需要打破那些把腐败政客放到社会顶真个封建制度。

2、你看你,”他继续到,“对古韦内尔顶真的样子,对他小题大做,他可不希望这样。”

3、不要那么顶真地看待自己。没有人会这样看待你的。

4、风险投资者是更加顶真,你需要更进一步。

5、影像顶真个风暴系统是在上个月由业余精密天文学家所发现的,它当时随著土星自转而移过向日面,巨细约有3,500公里宽。

6、原来这联不仅将重言叠字,回环顶真,拆字象形据为一体,而且意境高雅,环环相扣,加之前两字为地名,后一风字繁体乃是凡鸟二字象形,所以难度极大。

7、顶真,又称“顶针”、“联珠”、“连珠”、“蝉联”、“连环”、“继踵”、“顶针续麻”,是修辞学上的常用辞格之一。

8、绣,更兼吹的、弹的、唱的、舞的、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有不能,无有不会。

9、据悉,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被请出后将移至特制的恒温恒湿密封盒里保存,并将在栖霞寺法堂供奉一个月。

10、鹤顶真人许师古,人称鹤鼎仙,乃是和陈八斤余奎师傅季良齐名的,七曜摩夷界道法最高超的六祖之一。

11、随着广告业务知识的增加和新建立起的信心,他开始和老板顶真起来。

急需陶渊明的《责子》和《拟挽歌》的鉴赏

一 陶渊明《责子》赏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大约是陶渊明五十岁左右时作。责子,就是对儿子的责备、批评。

诗先说自己老了:“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被”,覆盖。说:白发已布满了两鬓了,肌肤松弛也不再丰满了。这两句写老相写得好,特别是后一句少见有人道出。后面是写儿子不中用:“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总写一笔五个儿子不喜读书,不求上进。下面分写:“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舒是老大,十六岁了,而懒惰无比。“故”,本来,一向。按,“匹”字的字形近于“二”、“八”之合,这里用了析字的修辞法。“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阿宣是老二,行将十五岁了,就是不爱学写文章。“文术”,指文章技艺。按,用“志学”指代年龄,是出自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话。这里语意双关,到了“志学”的年龄而不志于学。“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雍、端是两个孩子的名字,他们都十三岁(可能为孪生兄弟或异母所出)了,但不识数,六与七都数不过来。按,六加七等于十三,这里用了数字的离合。“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通子是老五,快九岁了,只知贪吃,不知其它。“垂”与前“行”义同,都是将近的意思。按,这里用了“孔融让梨”的典故。《后汉书·孔融传》注引孔融家传,谓孔融四岁时就知让梨。而阿通九岁了却是如此,可见蠢笨。作者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感到很失望,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杯中物”,指酒。这两句意思是:假若天意真给了他这些不肖子,那也没有办法,还是喝酒吧。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关于它的用意,后代的两个大诗人有很不相同的理解。一个是杜甫。他在《遣兴》中写道:“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这是说,陶渊明虽是避世隐居,但也并未进入忘怀得失的境界,他对儿子品学的好坏,还是那么关心的。一个是黄庭坚。他在《书陶渊明<责子>诗后》说:“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同恺悌,和乐安闲的意思)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杜甫的意见是认为《责子》此诗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予以否认,细味此诗并联系其它作品,似乎杜甫的意见还不能完全否定。诗题为《责子》,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作者另有《命子》诗及《与子俨等疏》,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陶渊明虽弃绝仕途,但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脱离文明、放弃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还有种种常人之情,对子女成器与否的挂虑,就是常情之一。杜甫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此诗的。但是,杜甫的理解又未免太认真、太着实了些。批评是有的,但诗的语句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出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读者读着时忍俊不禁,可以想见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不妨说,这是带着笑意的批评,是老人的舐犊情深。这样看来,黄庭坚的体会又是颇为精妙的。

用诗来描写儿女情态,首见左思《娇女诗》,唐代不少诗人都写有这方面作品,陶渊明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这对诗歌题材的扩大及日常化是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的。 (汤华泉)

二 有生必有,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良①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一种看法,即陶渊明诗文应读全集,无须遴选;而陶诗明白如话,尤不必加以评论和赏析。至于陶之为人,亦久有定论,再施品评,尽属辞费。近时重读陶诗,觉得他的三首《挽歌诗》(本集题作《拟挽歌辞》,此据《文选》)极有新意。于是泚笔略陈心得,算是填补我几十年来不谈陶诗的空白吧。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的时候就任其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近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我对陶的生卒年缺乏深入研究,不敢妄议;但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却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去时写的。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何其巧合乃尔!因此我以为仍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即使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最后二句虽近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他平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纪实,未必用典。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近似。

此三诗前后衔接,用的是不明显的顶针续麻手法。第一首以“饮酒不得足”为结语,第二首即从“在昔无酒饮”写起。而诗意却由入殓写到受奠,过渡得极自然,毫无针线痕迹。“湛”训没,训深,训厚,训多(有的注本训澄,训清,似未确),这里的“湛空觞”指觞中盛满了酒。“今但湛空觞”者,意思说生前酒觞常空,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里了。“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这里说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自己再也尝不到了。“肴案”四句,正面写者受奠。“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但这时还未到殡葬之期。因“一朝出门去”是指不久的将来,言一旦棺柩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可见这第二首还没有写到出殡送葬。末句是说这次出门之后,再想回家,只怕要等到无穷无尽之日了。一本作“归来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长夜无穷,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亦通。

从三诗的艺术成就看,第三首写得最好,故萧统《文选》只选了这一首。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基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然后一句写“马”,一句写“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却历历如画。然后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结,说明圹坑一闭,人鬼殊途,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观表现得透彻充分,于是把“千年”句重复了一次,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盖不论贤士达人,对有生必有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这并非消极,而实是因勘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而一篇最精彩处,全在最后六句。“向来”犹言“刚才”。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自回家。这与上文写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遥相对照。“亲戚”二句,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话。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说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为悼念者而哭泣过,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唱歌。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而且刚哭完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也未免太不近人情。其实孔子这样做,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旋应酬,从感情上说,他本没有什么悲伤,只要葬礼一毕,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论语》之意,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至于我前面说的此三首陶诗极有新意,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然,艺术上的创新还要以思想上的明彻达观为基础。没有陶渊明这样高水平修养的人,是无法构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的。